杜迈
 
世界卫生组织对癌症进行了重新定义: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这意味着癌症并不可怕,既可以预防,也可以通过合理治疗控制甚至治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专家王若雨表示,对肿瘤患者来说,重要的是在被确诊为肿瘤后,能够得到肿瘤科全面的分析和评定,进行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治疗已经走上“一体化”之路,各科医生参与到肿瘤患者的治疗中,以患者为中心,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发展趋势,更加科学、合理、有计划地应用现有的手术、放射、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基因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热疗及心理治疗等手段,形成了一体化、全程化、无缝隙的诊疗模式。此外,一些前沿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肿瘤患者做到精确用药,精准放疗和精准手术。
 
两大“利器”
 
助力肿瘤诊治精准规范
 
精准医疗的本质是对每个患者整体病程进行动态的全程管理,预测患者的疾病发展,规划患者的治疗方案。这既需要“高大上”技术的支持,其中包括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项目及炙手可热的基因测序,也需要临床医生发挥着巨大作用。
 
以乳腺癌为例,不再是手术一切了之,已经实现了根据患者的基因分型而治疗,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医生需要深入了解病史,从术前、术后到复发转移,都要为患者提供系统的治疗决策。激素受体阳性的早期患者,可能通过21基因检测,避免化疗;HER-2基因阳性的患者,需要接受抗HER-2的靶向治疗。而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通过BRCA1、雄激素受体等基因的检测,选择更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精准预测,实现更规范、更顺畅的全程管理,需要多学科综合团队共同参与。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 发现“癌”转移早期踪迹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复发、转移”是最可怕的消息,临床上肿瘤转移是肿瘤发生发展的终末期,已成为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常规检测肿瘤转移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但影像学不仅检测时间长、有辐射,而且肿瘤转移的早期发生在细胞水平即便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方法也无法侦测。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项目的出现,对肿瘤转移复发起到了极具针对性的预警作用。
 
肿瘤一科副主任冀学宁介绍,实体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癌细胞会脱落进入血液中,随血液循环成为全身的流动细胞。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项目“抓住”的流动细胞,从而及早并准确地发现肿瘤是否出现复发与转移,属于快捷、无创、无辐射的精准检测手段。尤其对于无法取得肿瘤组织的患者,或者担心穿刺风险、临床治疗需要多次取肿瘤标本、肿瘤异质性等原因的患者意义重大。目前,该检测项目对于乳腺癌、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头颈部癌等均有良好的预警作用,检测的准确率为50%~70%。此外,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项目还可以对化疗、靶向药物的疗效进行监测并对治疗的预后进行提前判断。
 
基因测序 推本溯源寻找治疗肿瘤的方法
 
基因测序实现精准医疗和个性化诊疗的重要的技术手段。它能够有效预测癌症、糖尿病、唐氏综合征等多种疾病,从而为早期防御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也为肿瘤的诊治注入了强大动力。
 
冀学宁副主任介绍,基因测序是综合分析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真正在基因的层面上,从分子的水平上,更加精确的寻找病因、监测肿瘤的发展及对治疗的反应,克服肿瘤耐药,最终给予患者更加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应用及相应的花费,更有利于达到最佳疗效。目前精准医疗的主要进展还是在癌症治疗领域,尤其是对晚期恶性肿瘤,检测优先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根据肿瘤不同的基因表型,选择恰当的靶向治疗药物,治疗失败后再活检也渐渐成为临床的常规。冀学宁副主任强调,精确治疗的长期目标是基于个体基因的健康管理,更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但很多数据需要临床得不断印证,因此不能盲目追求基因测序。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率先在我市建立了乳腺及消化肿瘤分子标志物高通量筛选及靶向药物转化重点实验室,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以及高通量二代测序基因检测,目前已经进行了乳腺癌、消化道肿瘤、肺癌等多种实体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疗效评估,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3D打印模板+粒子植入
 
肿瘤治疗的革命性发展
 
肿瘤的传统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切除和内科放化疗,事实上还有第三种治疗方法——介入治疗,不需要开刀切除就能有效控制肿瘤,通过向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和栓塞剂,以“毒死”、“饿死”肿瘤,其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毒副作用小,真正做到绿色微创治疗的目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粒子植入)”是目前前沿的放疗技术,它就是通过介入手段对肿瘤患者发挥作用。
 
2016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在大连市率先将3D打印技术与粒子植入结合,令粒子植入治疗实体肿瘤的疗效显著提升。对此,王若雨副院长表示,随着老百姓对3D打印模板粒子植入这一治疗手段的深入了解,相信会有更多的肿瘤患者从中受益。
 
粒子植入:尖端精密的肿瘤治疗技术
 
粒子植入是对传统放疗的升级换代。据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主任周军介绍,粒子植入是在CT或MRI引导下,将能杀死肿瘤细胞的放射性粒子(放射性碘-125粒子,属低能辐射),直接种植在瘤体中,射线集中肿瘤内照射,作用于增值期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损伤极少,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使瘤体缩小的目的。
 
周军主任表示,目前在针对早期乳腺癌、肝癌、肺癌等实质性脏器肿瘤的治疗中,放射性治疗已经和外科手术的效果相同,并且3年存活率也基本持平;而鼻咽癌、早期喉癌、宫颈癌等,由于组织周围有大量的血管和神经,因此很多患者无法进行外科手术,应用放射治疗则可以将病灶准确切除,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尤其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更推荐患者进行放射治疗,以减少对器官功能性的破坏。粒子植入已经成为国际上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金标准之一。”此外,对于已发生转移的肿瘤患者(非广泛转移),粒子植入治疗可有效控制转移灶生长,保持器官功能、减轻疼痛。由于身体状况、肿瘤位置等因素影响,无法用手术切除的肿瘤,也可选用粒子植入治疗。
 
辅以3D打印模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粒子植入的效果对剂量分布要求极为严格,术前计划在术中的精准实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传统治疗模式为术中徒手经验插植,要将术前计划准确地复制在手术中,对于医生的经验、技术、心理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而这也是粒子植入多年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瓶颈。3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粒子植入的治疗效果有了进一步提升。
 
周军主任介绍,3D打印个体化模板是将每个病人术前定位时的医学影像数据输入治疗计划系统,为其量身定制出与其解剖结构、穿刺进针路径相匹配的3D个性化非共面模板。有了这个3D模板,可在确保靶区剂量分布的前提下,穿刺针完全避开血管、骨质、肠管等危及器官,达到术前计划与术中实施的高度吻合,实现精准穿刺、精准复位、精准植入,使剂量学方面质量控制得到严格保障,同时避免了每次穿刺后均需要行CT扫描的弊端。
 
3D打印模板粒子植入的优势是显著的,但老百姓对它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周军主任表示,该技术对晚期肿瘤病人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远离癌痛,对早中期肿瘤病人可极大地提高治疗的彻底性。未来,这一前沿技术将会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单一看病到综合诊疗(MDT) 全面发挥多学科优势
 
随着技术和理念的日新月异,目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细分为消化道肿瘤 、头颈部肿瘤、乳腺肿瘤、肺癌、妇科肿瘤、淋巴瘤等多个亚专科方向,专家专注于各自擅长的领域,探索相关肿瘤的诊治手段。
 
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研究的肿瘤二科副主任赵彤表示,面对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单一专科接诊往往力不从心,需要多学科协作。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率先开展胃肠道肿瘤MDT诊疗模式,消化内科 、胃肠道外科、化疗科 、放疗科、病理科、放射科、介入科等多科室联合,共同为患者进行综合判断并制定科学规范的诊疗方案。
 
目前,胃癌、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排在第三四位。尤其在大连,由于人们喜爱吃腌渍食物、烧烤等,这样的加工方式易产生致癌物,进而诱发胃癌肠癌。很多患者得知自己患了胃癌或肠癌,总是奔波、徘徊、犹疑于不同科室间,对于先进行手术还是先进行化疗举棋不定。赵彤副主任介绍,胃肠道肿瘤MDT诊疗模式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合理的诊疗方案,让患者在治疗的路上少走弯路。同时,也让很多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获得希望。
 
以直肠癌患者为例,当发生肝转移或肺转移时,以往患者就失去了手术机会。但通过如今的多学科会诊,患者可以先进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达到肿瘤降期或缩小的目的,从而获得手术机会。
 
赵彤副主任介绍,MDT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对一个患者的病情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学科的学术优势,就单个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出最佳的方案。 最终提升的不仅是胃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更是他们的生活质量。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是进行规范化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模式,对于肿瘤病人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