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松江一隅的泗泾镇,具有千年历史。多年来由于古镇一直未经大规模商业开发,因此名气并没有那么大。不过,也正因如此,镇上的居民至今未被外界过多的打扰。大多数人家都是沿河而居,过着知足安乐的日子,这也正是这座小镇恬静、朴素的魅力所在。

1.png

东方广播中心在2018年3月推出《寻秘最美小镇》第二季,将泗泾作为第一站,通过记者的镜头和话筒带着大家一同翻开了泗泾这本书,读懂它的前世今生。

古 韵

“郡东十八镇,泗泾第一镇”,泗泾镇物产丰饶,商贾云集,自古为官路要冲枢纽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北宋时期,泗泾先民已在今通波塘筑屋定居,形成村落。元代中叶,因通波泾、外婆泾、洞泾、张泾等四泾之水汇集于此,故取镇名为“泗泾”。

沿河而居.jpg

“三弓一箭安一方”,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普渡”、“福连”和“武安”三座石拱桥;横跨于泗泾下塘街的中市桥,又称福连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目前松江仅存的3座大型古石桥之一。

在下塘街西头巍然屹立一座高35.18米,呈七级八角楼阁式宝塔。宝塔的顶端供奉着释迦摩尼佛,意在为确保一方平安,故命名为“安方塔”,是古镇泗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塔下沿泗泾塘北侧的下塘街,筑有木结构的长廊,凭栏可赏泗泾塘碧水川流,水面上鸥鸟飞翔。放眼塔园四周花木绿篱、娇姸葱茏。有塔必有寺。泗泾的福田净寺让小镇的人们多了一份心灵的安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泗泾这块地灵人杰的宝地上,诞生了很多影响中国的历史人物。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其创办的震旦学院为近代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步入马相伯故居,“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勉励之言依旧震彻心扉。民国报业巨子史量才,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申报》在其主持下声誉鹊起;漫步史量才故居,“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的警世名言仍然历历在耳。

马相伯故居.jpg

在这座古韵浓厚的千年古镇,历史文化从不曾退场。泗泾的面塑艺术历史悠久,在传统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民间俗称为“十锦”的细锣鼓,是流传古镇泗泾脍炙人口的民间古老器乐。皮影戏肇始于唐代,宋始兴盛,南宋时自北传至江南,松江历史上的著名皮影艺人,大多出生在泗泾地区。

十锦细锣鼓.jpg

2007年《泗泾十锦细锣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松江皮影戏》被评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两项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忠实地传承着先人的智慧。

皮影戏.jpg

黛瓦白墙绿柳,小桥流水人家,古镇美食的香味氤氲在泗水的烟波里。阿六汤圆、广利粽子,这些传承千年的泗泾特色美食,刺激着当地人的味蕾,也俘获了游客们的感官。

广利粽子.jpg

新  意

泗泾镇,地处上海市西南郊、松江区东北部,距市中心约27公里,离虹桥枢纽约14公里,离浦东机场约55公里。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人,是上海地区22个全国重点镇之一,获得过“国家生态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泗泾镇发挥区位优势,乘着松江区“一个目标、三大举措”的发展战略东风,围绕“科创新镇、文化雅镇、生态美镇、和谐暖镇、内涵强镇”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造“三张名片”,凝聚泗泾智慧,贡献泗泾力量,体现泗泾担当。

照片小品.jpg

泗泾镇主动融入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对标“一廊九区”,借势借力“大张江”,围绕“一镇、两带、四区”的产业发展定位,打造“创业、创新”特色小镇,为经济发展增加强劲动力。现在已基本形成电子信息、现代装备、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集聚了包括上市公司江河幕墙、天喔集团,以及柯马公司和索菲特五星级酒店等在内的一批优秀知名企业。江河幕墙通过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审,获得“小巨人”认定。冠驰汽车等12家企业荣获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格, 16家企业荣获“上海市名牌”称号,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区名列前茅。

2017年5月23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泗泾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正式启动,上海光明集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共同助力古镇复兴,深度挖掘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发展非遗文化,让泗泾血脉始终饱含文化基因。围绕“馆,书,戏,述,堂,景”六个系列为主体的《雅镇泗泾三年行动计划》,让泗泾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泗泾镇坚持土地绿化、环境美化、产业优化“三化”并进,依托攻坚靠部门执法力量、日常监督靠网格化基础力量,覆盖靠城市e管家群众力量,顽疾清除市场化等四支力量,创新城市综合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生态美镇建设。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五违四必”等工作中,仅2017年就拆除违法建筑86万平方米,是过去“十二五”中拆违总量的3倍还多。

泗泾.jpg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泗泾”的重要标志。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以“礼治泾纬、海纳泗方”为主题,全面启动“礼治社区”建设。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关心百姓,关注弱者,营造和谐氛围,已成为泗泾为民执政的“第一主题”。泗泾镇不断完善政府职能,针对住房、医疗、增收、教育等群众关心问题研究落实解决方案。稳妥推进动迁安置工作,15个农民自建小区安置1757户,润江花苑和古楼新苑安置住房4076套,修缮老镇危旧房26.2万平方米。迁建泗泾医院(二级乙等),设立大病互助医疗救助基金,创建四级电子病历应用等级建设。泗泾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落实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服务模式。政府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深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口式”受理机制;推进志愿者工作站建设,累计完成志愿者网上注册4870人。

古镇翻新.jpg

新时代,新战略,新发展。弘扬新泗泾“五敢”精神,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在全镇形成公平公正、务实重干的从政环境和向上向善、和衷共济的良好氛围。

展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泗泾镇将根据一镇两貌“古镇新城”的战略定位,把泗泾打造成松江接轨虹桥商务区的重要门户,打造上海的南虹桥。泗泾还研究制定了古镇保护与开发总体方案,规划设计创意产业馆专区、民俗体验馆专区、乡愁体验专区、古镇入口广场和大师创作馆专区等,致力于打造上海首座博览古今的馆藏古镇,使千年古镇重新焕发独特魅力。

 打造“双创”特色小镇,泗泾镇今后对产业的总体发展定位是“一镇两带四区”。“一镇”是古镇古建筑遗产保护创意产业;“两带”是莘砖路两侧的科创、文创带,沪松路两侧的商业、商务带;四区”主要是“科创产业集聚区、现代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食品经济总部产业集聚区、现代都市时尚产业集聚区。通过构建“12345”的产业发展框架,推动泗泾经济转型发展。“1”是指在原钢材城板块打造一个综合园区;“2”是指夯实交科与绿亮两大科创园区;“3”是指形成集工业型、服务型、特殊型三类机器人企业的产业集群;“4”是指打造德国工业4.0园区;“5”是指引入创远公司5G科创谷为龙头的智慧安防产业。

泗泾规划1.jpg

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泗泾的下塘历史风貌区2014年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下阶段泗泾镇将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提升古镇文化,传承古镇文脉。

创建生态优美的“无违建”镇,用绣花针般的功夫对这个小镇精雕细琢。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让泗泾的天更蓝、水更清。盛春,辛勤耕耘;金秋,硕果累累。

泗泾镇,这座生长着的千年古镇,不断呈现新的风情、新的面貌,带给世人新的惊奇、新的期待。一个“有料、有趣、有味,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泗泾必将惊艳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