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县域医共体方便群众就近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两者如何相得益彰,达到医改的初衷?4月24日,全国县域医共体建设暨中医医共体建设高峰论坛在“药材之乡”、“李时珍故里”——湖北省黄冈市举办。本次活动由健康县域传媒、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主办,黄州区人民政府、黄州区卫生健康局、黄州区总医院承办,来自各地的中医院管理者、医护等200余人参加。

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就是要鼓励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呼唤县级中医医院主动担当作为,更好地承担起“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升”全域中医药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有疗效、高质量、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鼓励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在一个区域内形成错位发展、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格局,既有利于整个县域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更多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

此次论坛上,安徽省泾县中医院党委书记项小明表示,“医共体建设为中医院发展带来机遇,牵头做强医共体是中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医院院长张剑说道,“中医是我们中医人的阵地,首先要传承和发挥中医特色守住阵地,其次中西医协同发展。医共体内要真帮、真教,让基层人员真会,让中医医共体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中医院院长李铁认为,“县级中医院发展中医要有特色,西医也要强大。中医做好是根本,五大中心建设也不能落下,不能局限自己,要两手并重,中医医共体建设任重而道远。”

“医共体”内优势互补,突出中医特色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综合处处长李涛表示,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解决基层医疗体制问题的一个重大探索和突破,是建立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牛鼻子”,对于卫生健康领域和群众健康事业具有革命性意义。而湖北省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技术传承发展随着医共体建设正在彰显独特的魅力。今天高峰论坛在黄州总医院召开正是印证了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结果。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综合处处长李涛

黄冈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林洁

黄冈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林洁介绍,近年来,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医共体建设,市委书记亲自谋划督办县域医共体工作,先后召开现场推进会,工作规划会,全市上下坚持政府主导,医疗机构双向选择,纵向联合医共体类服务能力、供给体系,人才梯队共建、健康服务共管,优质资源共享的县域医共体服务模式,初步建立了医疗机构,工作内部分工协作,管理同质利益共享,相互配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工作机制。特别是注重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着力推动了全市两家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的两个县域医共体,其中一家就是黄州总医院,通过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的下沉,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黄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立三

“黄州区构思以中医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医共体,在建设过程中展现了独特的优势”。黄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立三介绍道,在疾病的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效更突出,群众满意度较高;在临床疗效中,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临床效果好于预期。不仅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危重症的发生率,总体来说,发挥了1+1大于2的效果;在慢病治疗过程中,采用中药加适宜技术的组合方法对身体的损害小,更加安全。

在慢性病的长期治疗管理过程中,中医治未病积极推广,推进了医防融合,促进了医防协调发展,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以健康促进为中心”,切实将“大健康”理念落实到医疗卫生服务之中;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中医适宜技术的开展,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群众享受到了高质量的中医服务。中医特色技术的开展便于基层医疗机构打造重点病种优势,提供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竞争力。

黄州区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邓光锐

黄州区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邓光锐介绍,2017年12月,以黄冈市中医医院为龙头,整合区域内17家公立医疗机构和98家村卫生室,吸收湖北智影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社会力量,组建起黄州总医院,成为医疗健康服务覆盖全域的紧密型医共体。

同时,黄州总医院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推出医疗卫生专网、医保专网、互联网、黄州总医院云链路“四网合一”的保障体系,为防、筛、管、治、研的“五位一体”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持。信息互联全统筹,医疗服务上下贯通。

促进医疗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服务体系研究部副主任苗艳青、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刘丰榕、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何继明从医共体政策、医防融合、DRG付费等方面做了主题分享。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表示,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动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并且已经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5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截至2019年底,全国组建医疗集团1408个,县域医共体3346个,跨区域专科联盟3924个,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3542个。

在广大县域,医共体建设既有利于密切县域内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也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为广大居民提供连续性、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服务体系研究部副主任苗艳青

随着医共体的推进,医防融合成为新的议题和重要工作。苗艳青介绍了如何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突出医防融合的内涵。通过治理结构改革,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来强化医防融合,整合基本公卫和基本医疗服务。在管理、服务、责任、利益方面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PCIC)。

苗艳青谈到,医共体建设的核心就是形成激励相容的利益机制,而医防融合是加强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具体模式。医共体内,要以两个“慢病”为切入点进行医保打包支付,促进医防融合。

直面医共体建设难题

DRG来了,医院将进入“寒冬”?对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刘丰榕在主题分享中做出否定回答。她讲道,收付费方式改革是深化医改,促进三医联动改革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抓手,将起到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推进医疗、药品领域改革的撬动作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刘丰榕

从长远来看,DRG等医保预付制模式对医疗机构的服务理念、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分工协作等将施加重要影响。在充分理解医疗保险预付制的基础上,医共体在横向与纵向都拥有众多的选择可能性和发展机遇。DRG可作为质量工具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提升不同科室、医疗机构协作,推动医共体内高等级医院发展特色专科形成优势,盘活基层医疗资源,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何继明

关于医共体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何继明比喻道,“系统性风险有两方面内容,一个是‘肠梗阻’,另一个是‘腰无力’。”他解释说,所谓“肠梗阻”,就是财务懈怠,资金缺位或划拨阻滞拖延,粮草不行害死三军;另一个“腰无力”,就是信息等部门不给力,找技术借口不执行、不配合。

如何精、快、好、省地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何继明认为,医共体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可授权顾问团队对有关部门的行为定期做尽职评价,授权纪检监督以该评价为线索核查有关人员,关键责任部门立军令状,依法依规惩戒。如此,医共体建设又像交钥匙工程,引进专业机构协同推进,地方政府从“操盘手”变为“甲方”,用建设思维(专业工程),不仅仅是改革思维(行政作为)。

中医适宜技术下基层

河南郸城,地处豫皖交界,是总人口137万的大县。2018年12月27日,郸城县医共体正式启动,各医疗集团相继举行揭牌仪式。4家县直公立医院分别牵头第一至第四医健集团,23个乡镇卫生院,560个村卫生室,26家民营医院纳入医共体。

河南省郸城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医共体党委书记付登霄介绍,郸城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常务副主任的医管委,强力推动“四医”联动改革。由分权、集权到放权,推动“放管服”改革。由“九龙治水”到“一元之治”。

河南省郸城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医共体党委书记付登霄

郸城县中医医共体是郸城县第二医疗健康服务集团,近五年来,政府投资3.6亿元,建设中医院新院区,2018年10月份搬迁新址,床位增加至600张。2020年,政府划拨80亩地用于中医院康养中心和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医院加强专科引领作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目前,建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1个,省市级特色中医专科4个,2019年挂牌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郸城医院。

郸城县中医医共体选派3名院长、8名副院长到乡镇卫生院任职,其中中医研究生1名,中医本科生2名,中医护理5名。下派中医专业技术人才70余人,中医专科下沉3个,帮助基层提升服务能力,引导患者基层就诊。同时,将中医适宜技术下沉基层,2018年以来,全县已有800余人次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基本实现了乡村中医执业人员中医药知识培训全覆盖。2020年,中医医共体内门诊患者中医药使用人次占比同比提升了9.02个百分点。群众更相信中医、更愿意使用中药。

医保结余近4200万元

“2017 年—2020年,全县医保结余近4200万元,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便于找准探索方向,补齐改革短板。”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中医院院长李铁介绍,该县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通过深度整合医养、医康、医防,优化县域资源配置,重塑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激发基层活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成效明显。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中医院院长李铁

李铁将恭城医共体建设的经验总结为“借外力,强内力,激活力”。在自治区卫健委、桂林市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引进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广西医科大政策研究中心专家团队,整合各方资源,以恭城为试点,在医共体建设总体思路、政策框架、考核体系等方面创建“1+8+1”可持续、可复制的医共体运行模式。同时,以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为导向,积极组建紧密型“三二医联体”,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桂林市中医医院、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和专科联盟。

强内力,恭城县高位推动,完善医共体运行管理机制,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将县域综合医改纳入政府重点工作,与全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在激活力方面,建立健康管理中心,恭城县推进医防融合,充分发挥中医民族医在疾病预防工作的作用,推动全县中瑶医药与康养产业融合。

2020年9月份以来,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6省片区经验交流会、自治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现场会先后在恭城召开,在全国15省紧密型县域医共同建设培训暨工作推进会上代表广西作经验交流发言,医改模式入选《全国首部医共体建设50个典型案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