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战略定力。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村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旅游作为依托于“三农”资源的新型业态,对提振农业发展、改善乡村环境、增加村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来考虑,要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着手,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发展高质量乡村旅游,推动村民脱贫致富

近几年,在国家大力扶持乡村旅游的政策下,各地方政府都尝到了其中的甜头,纷纷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使民宿、特色农家院、农产品、采摘园、特色食品、农事体验等多种经营活动迅速发展,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使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得以提高。在此以前,由于乡村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较差,很多村民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和更高的收入而离开了乡村,使乡村变得更贫穷、更落后,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实践证明,在一些发展良好的地区,村民工的回归,不但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村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村民工把他们从外地学到的东西都带到了这里,加速了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关的产业链也随之发展起来,大量的城市资本涌入,或者村民们的自主经营,都加速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资金的涌入使得这里的住宿条件、交通条件、娱乐设施等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会带动乡村经济的振兴,来往的游客逐渐增多,相关政府机构势必会改善当地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通过观摩学习其他相关产业也会得以改善,收入的增加又会带动当地房屋建筑的翻新重修,传统文化也会得到更好地保护。农产品的种植、培育和加工技术的引入,也将促进乡村农产品技术的熟练掌握。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进一步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从经济、生态、政治等方面对乡村振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经济上,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村民的收入,在乡村的旅游业中,村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土特产、特色美食等方式来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提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从生态角度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传统农业相比,更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物质资源,更好地保护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增强了村民的生态意识;从政治层面来看,“三农”问题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发展乡村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为国家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方向。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发展,使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促进了城乡融合。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大多数乡村位于边远地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条件薄弱,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统一规划滞后、卫生状况较差、美化绿化缺失等问题。大多村民从事农作和饲养,多数村民的生存空间狭隘,经济结构单一,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村民收入、农业增产、乡村发展等问题一直是乡村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坚持农业乡村优先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增加村民收入、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理性消费、健康养生、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生态旅游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在传统旅游景区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下,但城市周边的乡村游、休闲游得到较快复苏。发展乡村旅游对改善乡村道路交通、饮水安全、宽带网络、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旅游企业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时,往往会在当地进行一定程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传统的旅游方式以人的感官刺激为中心,而在乡村,则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相融、达到良性循环的状态。如果有良好的治理制度,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及合理的指导,不但可以减轻环境的压力,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加深对爱护环境的认识,进而使村庄环境更加优美宜居和谐。

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

乡村生态观光与传统的观光活动相比,它是一种综合型的观光活动,必须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传统文化等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的配套,若没有政府主导或推动,很少能实现真正的突破。实际情况证明,大部分的乡村生态观光项目都不能由本地居民盲目开发与无序发展,要发展成一种特色的、优质的旅游产品,必须要有专业公司的论证、设计及开发投入,而公司的投入程度将会对整个项目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当地政府对于乡村的发展还没有足够的了解,缺少一种超前的发展思路,对于乡村发展的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也没有足够的关注。另外,目前很多乡村的生态观光旅游都是以自然风光、登山、采摘等为主,其内容不丰富新颖,给游客的观赏体验感带来一定差距。

因此,必须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产业优势,提升产业融合度,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一是将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相融合,应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别是要开发出具有乡土特征的农业产业,实现农业功能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深度拓展;二是将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相融合,注重挖掘具有乡土文化的产业,以乡村原生态、原始建筑群和乡村文化等作为切入点,设计出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形成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由观光旅游经济向体验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

健全体制机制,探索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新路径

当前乡村旅游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立足于乡村的发展,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村民等多方力量,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探讨。因此,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必须发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功能。一是要充分利用政府在乡村振兴的组织与指导作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推动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建立乡村生态旅游的行业规范,加强监督管理,增强政府的组织、监督和引导作用,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要构建多元化主体的乡村生态观光合作模式,建立符合域内乡村旅游发展特点的运营机制。三是要加大投资力度,推进乡村旅游的筹资方式改革,将投资主体的目光集中在一起,通过股权投资、运营期等方式,实现乡村旅游效益最大化。

同时,要顺应市场需求,提升行业整合效能,推进经营方式的革新,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的同时,结合当地资源、风俗习惯、民俗文化和游客的感受,丰富旅游商品。促进餐饮、住宿、观光体验、交通等一体化发展,促进餐饮、观光、绿色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的生态观光链条,共享资源。既要通过创意,构建旅游产品的闭环经营,又要借助传媒的力量,开发旅游精品项目,或者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宣传,不断地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要将乡村旅游与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等结合起来,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增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引入到乡村,使乡村的总体发展水平得到提升。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利用扶贫资金和政策支持乡村旅游,出台政策“组合拳”,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乡村旅游及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驱动力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乡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才缺乏、劳动者素质不高。因此,必须把培训好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作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并构建健全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可以采用定向培训的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加强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的专门人员的培训。开展旅游业务的单位,应主动与地方院校开展专业委培、订单培养、定向就业、实训、旅游产业管理等合作,培养具有执行力、团队凝聚力和创新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地方高校应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加强旅游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从专业学习到实习实训,再到经营运作逐步培养,最终实现就业,让大学生无后顾之忧。要充分挖掘各种可供选择的优势,培养适合于乡村发展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地方乡村应加大对乡村居民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大新型村民的培育力度,增强其对旅游知识、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了解,为乡村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同时,要增强乡村居民的思想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提升其服务水平。(作者: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郭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