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控水务集团(以下简称“北控水务”)旗下专注于环卫固废业务的企业,我们已经在不断布局城乡环卫市场,并且将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数据,以求今后在智慧环卫上有所斩获。”在日前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智慧环卫高峰论坛上,北控水务旗下北控环境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控环境”)董事长兼总经理崔健明确表示。

据了解,作为以传统水务为主业的综合环境服务商,北控水务近两年来逐渐将业务拓展到环卫领域。而作为北控水务旗下专注环卫固废领域的企业,北控环境的发展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形成全业态环卫业务“投资+技术+服务”体系。目前,企业已经在全国多地与政府进行合作,提供环卫服务。同时,北控环境还在河北省定兴县和辛集市探索智慧环卫模式。

环卫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

环卫产业的潜在空间和市场化趋势会使国企进军环卫产业的进程加快;多个沿海省市正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环卫服务

此前市政环卫工作一直是在国有体制内由事业单位负责监管和作业,当时还不能称之为行业或者产业。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可利用社会力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力度,原则上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由此,我国环卫工作迎来了市场化推广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城市道路面积达683028万平方米,城市清扫保洁面积达676093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7860.18万吨,粪便清运量1551.97万吨。按照10元/平方米/年的清扫保洁费用和75元/吨的垃圾清运费用,全国市政环卫市场保守估计市场规模达到800亿元,如果算上居民院区、工业园区等私有领域的环卫市场,整个道路清扫和垃圾收运将接近千亿级的市场。

本次论坛上,中科院院士、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平文表示,环卫产业的潜在空间和市场化趋势会使国企进军环卫产业的进程加快。预计到2019年,环卫产业(含环卫设备、环卫服务、垃圾处理)总规模将迎来超过2200亿元的市场空间。

目前,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省市正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环卫服务,环卫服务市场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从小规模企业、中小企业向大型规模企业的方向迈进,一些综合实力强的企业正进入环卫服务行业。

意图延伸产业链

引入集团业态


北控环境希望在进行环卫服务的同时,把轨道交通、燃气、水务、啤酒业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适时引入不同地区

巨大的市场面前,大型环境综合服务商进入环卫领域的速度堪称迅猛。据了解,北控环境成立于去年7月,截至目前,公司已与国内20多个市(区、县)签署环卫业务一体化服务协议,环卫服务项目总合同额达数十亿元。

“环卫业务一体化模式可以很快被复制推广。”北控环境副总经理张海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环卫市场化开始较晚,过去不少企业专注于后端的垃圾处理业务,向前端垃圾收运、保洁延伸得很少,所以目前全国环卫市场分布非常均匀,企业还都处于占领市场的阶段。

“其实现在前端的环卫项目比较适合由政府采购服务,后端的垃圾中转站、填埋场、垃圾焚烧等业务由于资金需求量大,采用PPP模式更为适宜。”他说。

目前有不少环保企业进入环卫市场,不同的环卫企业也具有自身特点。有的企业意图构建云环卫平台,将作业工人、环卫车辆等数据上传至云平台,通过数据分析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再将“再生资源”“最后一公里物流”和广告业务等板块嵌入平台中。

“而北控环境在拓展业务时则贯彻‘一体化、智慧化、全业态’的战略方针,将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和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再生利用、公厕改造等纳入全产业链。”张海林介绍说。此外,在城镇将环卫一体化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在农村,则以美丽乡村为依托,逐步推广环卫服务。

“比如,农村地区除了垃圾清理和收运,还存在大量旱厕改造的市场需求,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在2017年,公司会迎来环卫业务爆发式的增长。到2018年,企业能够达到几十亿元的年收规模。”他说。

北控环境环卫产业这盘棋下得很大。除了提供“环卫+园林绿化、环卫+物业管理、环卫+市政工程、环卫+物流”等多领域一体化服务外,企业还希望以环卫为切入点,在地方引入北控集团业态。

“由于北控集团旗下拥有轨道交通、燃气、水务、啤酒等多家企业,因此北控环境希望在进行环卫服务的同时,能够针对不同地区的需求,把这些业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适时引入。”张海林说。

此外,在环卫业务的基础工作逐渐完成后,北控环境正尝试依托互联网及大数据,建立“北控环境智慧环卫网络”。根据构想,这一系统将自下而上地连接环卫设施、作业车辆、人员等,形成管理、人员、车辆、设施多种网络,实现运营全方位管理,为项目规划和行业发展提供指导。目前,在河北定兴、辛集两处项目中,智慧环卫相关基础硬件已布设完成并初步投入使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

将带动下游工程车辆的生产等企业发展;同时,面临人力成本、地方硬件设施欠缺、绩效考核标准等挑战

环卫市场的开放给环卫企业和装备生产企业都带来了机遇。“不只是对于北控环境自身发展有益,同时还将带动下游工程车辆的生产等企业发展。比如有的环卫集团自己生产作业车辆或者购买车辆后进行改装,但是北控环境则根据不同作业情况配备不同种类的车辆。我们向车辆厂商提出专业意见和需求,由他们进行装备生产。”张海林表示。

然而,企业也面临挑战。首先,人力成本是环卫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据张海林介绍,人力成本在环卫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约为总成本的60%。而目前北控环境在承接地方环卫服务时,会将当地的环卫工人整体收编,人员支出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成本。

张海林表示,很多环卫工人原来都没有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而被收编后,北控环境根据企业规范化要求,首先企业保证不辞退一名员工,并且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同时,企业保证员工收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且在原来工资收入基础上增加5%~10%。“如果再加上工作服、手套、防霾防尘设施等劳保用品,这着实是笔挺大的开销。”

除了人力成本,由于一些地方硬件设施有其自身特点,为企业参与环卫工作造成了不少障碍,成本也随之上升。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由于不少道路缺少下水道等排水设施,只依靠马路牙子边很大的缝隙排水。因此这些缝隙常常积存垃圾和尘土,而在环卫保洁时,作业车无论是喷水还是吸泥,都会减速行驶,造成水费、油耗成本大幅上升。

此外,考核标准也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很多城市的环卫工作直接由环卫部门主管,因此在环卫考核时,环卫部门往往既当“球员”又当“裁判员”,考核标准并不明确或者面对标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在环卫市场化后,监管考核由政府环卫部门负责,环卫作业由企业提供服务,考核尺度如何把握成为关键。当企业遇到有些难以避免的问题时,很容易被考核成不合格。

“考核与公民素质密切相关。比如,有些地方在规定时间内环卫工人往返5次,但是公众扔垃圾的速度要远快于这一频率。还有的地方乱停车现象严重,环卫车无法作业,只能靠人工清扫。这些无形中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不说,还容易造成考核不合格,影响付费。”张海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