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去年底在福建考察时,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五新”要求,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今年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以及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都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出重要部署。7月24日,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在成都市举行。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9月、10月,全省、全市农业转方式现场会相继召开,一时间,转方式、增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泛共识和一致行动。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中央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三农”发展新形势,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既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农产品市场倒逼、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现实选择。就襄阳这样的农业大市而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
大力推广高效种养模式
近年来,全市各地摈弃传统的拼资源、拼消耗的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市场导向,遵循自然规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力打造“中国有机谷”。整合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四个县市的生态农业资源,建设“中国有机谷”,高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通过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专家评审,上升为省级战略。核心区“集中展示区”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拓展区主导产业详规编制全面完成。核心区现已建成有机产业示范基地14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3个,基地面积1342亩;有机转换产品认证6个,基地面积34840亩;绿色食品认证9个,基地面积6.6万亩;无公害食品认证30个,基地面积22万亩,同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4个。展示中心、支持中心两个单体建筑工程(即中国有机谷产业孵化园项目)建设,8月14日上午正式破土动工开始建设,预计10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春节前完成装修,2016年5月1日前完成布展,对外开放。争取省预算内安排专项投资计划,展示中心、支持中心项目获得省预算内投资1000万元。
建设高效循环农业示范点。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猪—沼—菜、猪—沼—果(鱼)等高效循环农业模式和马铃薯—花生—芥菜、西瓜—辣椒—花生—包菜连作,水稻—甲鱼、水稻—大虾共生等间作套种(养)模式,不断加强试点示范建设,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宜城市郭家台生态甲鱼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以“鳖稻共生”为主导的生态种养业,以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为辅的农家乐旅游观光餐饮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种生态稻、养生态鳖、享农家乐”的产业融合之路,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根据测算,郭家台生态甲鱼专业合作社“鳖稻共生+休闲旅游”模式平均亩纯收入达1.2万元,比单种水稻收入增加5倍多。
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7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上强调,要促进种养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近年来,我市各地把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作为新形势下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手段,作为新常态下“三农”工作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积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全方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农村一二三产业呈现融合发展、互进共荣的良好态势。
建立融合发展新业态。努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格局,通过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微观形态,创建“农户种养、就地加工、休闲旅游、循环生态”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宜城市钱湾村依托宏全万头养猪场,带动农户建设有机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同时配套建设饲料加工厂、生物肥料厂、农产品配送中心和有机果蔬采摘体验园,在一个村里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新增就业人员800人,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打造融合发展综合体。枣阳市按照“引进一个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新社区、转移一批农民”的思路,引进倪氏集团以全产业链经营理念,打造玫瑰种植、加工、文化旅游综合体,建成年产20万吨玫瑰饮料、10万吨玫瑰花中水和3000吨玫瑰口服液生产线,种植玫瑰5万亩,网罗农户2000户,“玫瑰海”景区年接待游客300余万人;依托玫瑰产业园,企业投资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玫瑰社区容纳2400农户、9500人居住。类似的产业综合体在全市已发展到20多个。
拓展农业新功能。谷城县依托特有的山水自然禀赋,大力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生态涵养等功能,以“稻浪飘香、茶园绿波、万亩油茶、水库鱼乐、湿地美景、梯田风光”为载体的创意田园建设,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3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
构建利益联结新机制。推广配套式初级融合。三杰集团通过订单方式,建立优质小麦原料基地60多万亩,辐射农户20多万户,年订单收购小麦近10万吨。除按保护价收购外,公司每年另拿出销售利润的10%返还给订单农户,仅此一项农民户平增收100元。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都建立了这种机制,全市订单农业面积达到700多万亩,占全市板块农业面积的78%。探索合作式深度融合。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地入股,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创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社员,农民携股参与一二三产业项目开发。一些村将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同步确权,量化为股份,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内容,成立股份公司,合理配置集体股和家庭股,形成充分就业拿薪金、土地流转得租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盘活房产收现金的增收格局。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广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托管、半托管模式以及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模式,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市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总数分别达到22627个、5935个、5112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89家(其中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过70亿的2家,过50亿的4家)。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全完善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搞好相关配套服务,目前,全市已建立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1个,乡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99个,村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2091个。截至今年上半年,市、县两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累计完成交易2280宗,交易金额67175.15万元;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44.5万亩,规模经营面积139.1万亩。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多种服务功能并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机防队、植保服务队1740个,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73个,服务面积超过350万亩。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培育了双丰收农机合作社等典型,对外出务工农户的土地提供托管、半托管服务,农民外出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托管耕种,可以是一年两年,也可以是一季两季,还可以是某一个生产环节,农民回家又随时可要回自己的承包地。目前,该合作社托管、半托管面积达10万余亩,覆盖襄阳市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及河南省新野县等两省4县(市、区)30多个乡镇,受到中农办、农业部、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8月4日《农民日报》第5版以及9月17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对此进行了大力宣传报道。10月14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农民日报》第257期上送件“小承包迈向大经营——湖北襄阳市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模式调查”上批示:“襄阳土地托管模式是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种有效形式,农民欢迎,有效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又有利于规模经营,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之外的一种好形式,值得全省借鉴。可将《调查》印发各地参考借鉴”。(策划:李光河组稿:刘智方军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