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记者王新兵
 
    在三峡工程即将全面竣工验收之际,由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政府、重庆市政府、中央新影等单位联合摄制的7集电视纪录片及3D纪录电影《新三峡》的拍摄工作也进入尾声。三峡不仅是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随着沿江新城的发展、旅游业态的兴起,三峡库区也逐渐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日前,本报记者跟随《新三峡》剧组深入重庆、湖北等县市拍摄、考察,感受三峡之新、之变、之美,并对该片总导演杨书华进行了专访。
 
    拳拳三峡情
 
    杨书华是重庆奉节人,早些年在媒体行业工作。他说,1994年是他与三峡结缘的重要年份。那一年,三峡搬迁工作陆续开展,为了拍摄搬迁过程、留下珍贵的文字、画面资料,他回到家乡重庆,制作了《大江东去》、《三峡船工》等几部与三峡移民相关的纪录片。
 
    此后,他便开始了与三峡的缘分。2007年,他开始精心策划、筹备大型文献记录电影《中国三峡》。5年后,该片展映并斩获了当年国内电影最高奖“华表奖”,同时杨书华也被评为年度纪录片“最佳导演”。去年,7集纪录片《新三峡》开机,杨书华再任总导演。这一次,他对三峡的感情不但没有变淡,反而重新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再一次发现了三峡之美。
 
    “我对三峡情有独钟,我把人生中最重要、最富激情的20年都扑到了记录三峡、见证三峡的过程中。这些年来我沿长江流域边走边拍,可以说对三峡非常地熟悉,但即便如此,近些年三峡库区的发展变化还是给了我很多惊喜和感动。如今回过头来再看三峡,重新发现三峡之美,我觉得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杨书华说,有了这20年的经历和感情,《新三峡》的拍摄更有动力。该片将从全新的角度出发,以“坝、水、山、人、景、城、梦”为分集主题,展现三峡的新城、新貌、新感动。
 
    记录山水很幸福
 
    自去年开机,《新三峡》已经拍了70%左右,预计明年上半年制作完成。纪录片和影视剧不同,既不能在剧情上加以设计,也不能在技术上“呼风唤雨”,纪录片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所以,《新三峡》的脚本一改再改,拍摄周期也一再延长。
 
    杨书华说,纪录片的无奈和动人之处都在于此,不可预测才更具魅力。为了拍摄三峡库区全景,剧组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并等到了一个艳阳天,然而拍摄进行到一半时,用于航拍的小飞机突然发生意外,所有工作只能归零。这些画面还可以重拍来补救,但有些遗憾只能留到未来。
 
    在拍摄开篇主题“坝”时,杨书华设想用防洪这一系列惊险刺激的影像来展现水利工程与自然灾害的正面交锋。“我们分六个组,到长江上游、长江下游监测水文,与水利部、三峡调度中心等多部门协调合作,也做了很多预案,包括机位的摆放、镜头的配合、角度的选取等等,在大坝附近驻扎了近两个月等待洪水,然而等到最后既没等来暴雨也没等来洪水,只能放弃这个切入点,修改剧本。”杨书华说。
 
    即便如此,杨书华还是爱这片江流,因为拍摄中也有令人动容的惊喜。杨书华说,“拍山水生态的部分时,五六组工作人员长期跟拍长江里面的野生鱼种,用镜头捕捉到江豚怀孕、生子的全过程,也拍到了珍贵的中华鲟繁衍生息的画面。正是这一系列自然、温情的画面,让我们越拍越有信心。”杨书华说,纪录片制作完成后将在万州“新三峡国际影视动漫旅游文化产业园”里为众多游客展播,内容越丰富游客越受益。
 
    一张旅游新名片
 
    杨书华曾做过将近10年与旅游相关的工作,旅游策划、旅游形象包装、旅游广告和形象全案策划等都有涉及,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比较深刻。他认为,三峡的大背景是世界知名旅游黄金线,其历史文化丰富、自然景观优美。自上世纪90年代搬迁之后,外界对新三峡的认识还不充分,甚至存在误解。“长江原本是一条狭窄的江流,现在成为一个600公里的大湖泊,今天的三峡不光体现了其功能性,更在视觉上给人营造一种美的感受。如今这里高峡平湖的壮美、旅游新城的热闹景象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所以,这次《新三峡》的拍摄也是为了展现三峡库区新城新貌。如今的三峡,完全有可能成为西南地区旅游的一张新名片。”杨书华对新三峡的旅游发展很有信心。
 
    在江两岸,形态各异的跨江大桥飞架在宽阔的江面,崭新的高楼紧密地依山而建。白天,这里人流穿梭、熙熙攘攘,到了晚上,阑珊灯火伴随鼎沸人声跳跃在江中波澜……在城中,白鹤梁、张飞庙、石宝寨等珍贵的遗迹或就地保护,或1:1原样搬迁,这些经历上千年风霜雨雪而保存下来的人文景观点缀城中变得尤有韵味。
 
    杨书华说,新的平湖景观和移民新城的兴起,让三峡库区的城市拥有了一副“新面孔”,游人能够感受到一座座新城蓬勃发展的力量。“我喜欢借用镜头把国人对历史文化、对自然的敬畏真实地呈现出来,体现我们既有改造恶劣环境的决心,又有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是中国人传承文化的一种德行,未来也会变成重要的旅游资源。”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