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街道半溪河村扶贫公路。一年来,南川区硬化村道568.76公里、便民路279.75公里。记者 甘昊旻 摄

    40个贫困村,4.25万贫困人口——这是南川区贫困的现状。

    “限时完成脱贫攻坚。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这是今年南川区政府工作报告对全区作出的庄重承诺。

    然而,点多面广,数量庞大,贫困程度深,难啃的“硬骨头”俯拾皆是。

    脱贫,对于南川,注定是一场攻坚战。

    “十三五”开局之年,南川区委、区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要务和第一民生实事,高起点谋划、超常规着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川特色的精准脱贫路子,以全域旅游促发展,用干部战场论“英雄”,让贫困群众享受到了致富成果,在南川区脱贫攻坚、共赴小康的生动画卷上绘就了浓重的底色。

    全域旅游 走出脱贫新路子

    金山镇龙山村创业农民梁大友便尝到了全域旅游的甜头,在外务工的梁大友看着家乡山清水秀的美景却无人问津,一直想要搞个农家乐,可苦于道路不畅,信息不流通,管理没技术,只能作罢。借着脱贫攻坚行动的春风,村里路通了,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他赶紧回家创办了龙山农家乐。当年就实现接待游客500人次,实现收入50万元,直接盈利30万元。他还吸纳了周边有条件的农户创建农家乐35户,并成立了龙山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建成龙山村“网上村庄”,实现旅游收入5000万元,带动贫困农户500户,实现群众增收70余万元。

    龙山村只是南川区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南川区依托金佛山、神龙峡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挥贫困山区良好的生态优势,创新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打造“旅游强区”,助推农户脱贫致富。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9370万元,累计发展农家乐596家,从业人数达到9344人,累计接待市内外游客413.4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7.25亿元,2015年带动全区7525人实现脱贫。乡村旅游扶贫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引擎。

    干部战场 贫困村里论“英雄”

    干部下乡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儿,可是干部争着下乡就值得一探究竟了。

    “以往一听说要去到艰苦的农村,个个都打退堂鼓,可现在说要去乡下扶贫当‘第一书记’,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充满了斗志。”一年轻干部说。

    原来,南川区把脱贫攻坚作为锻炼选拔干部的主战场。从各部门、街道选派40名45周岁以下,有培养潜力的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或业务骨干到贫困村里干一番,所有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对有能力的干部进行适时选拔。

    机制的改革让年轻干部干事有激情,做事有能力,将“第一书记”与村支两委绑在一起,实行村不摘帽、书记不撤队,“第一书记”的新思路与村支两委的经验结合,形成脱贫新方向。

    贫困村成为考核问责的“指挥棒”,让优秀的干部有成就感,平庸的干部有压力感,不称职的干部有危机感。脱贫攻坚的过程,也就成了检验干部作风是否过硬、干部是否敢于担当的试金石。

    此外,南川区在范围内分派“任务书”,组织“攻坚队”。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形成区、乡、村联动攻坚机制。通过全面发动,全区境内没有与扶贫无关的单位和组织,没有与扶贫无关的党员和干部。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这是南川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亮点。

    成效显现 两年脱贫不是梦

    脱贫路子有了,又有年轻干部当“领头羊”,南川区脱贫攻坚成效不断显现。2015年底,已实现20个贫困村销号,6543户贫困户、21739名贫困人口越线。

    一年多来,贫困地区面貌焕然一新。以水、电、路、讯和环境为重点,40个贫困村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39个。全区硬化村道568.76公里、便民路279.75公里,整治山坪塘457口,全覆盖实施农网改造、宽带网络建设,新建改建40个贫困村便民服务中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72处。

    群众住房条件提速改善。探索统一土地调整、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外观风貌、统一施工监管、统一产业培育和群众分户自主建设“五统一分”模式,建成高山生态扶贫集中安置点76个,累计搬迁11236人;完成贫困户C、D级危房改造1126户。

    基层组织建设日益加强。从去年7月脱贫攻坚以来,区委、区政府一直将40个贫困村全部纳入后进村建设。结合今年村级换届,配齐配强“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和村级领导班子,将贫困村党支部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部,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三个“三年计划”,防止贫困户返贫。

    脱贫攻坚,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一场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脱贫攻坚战正在南川区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全力推进。(记者 何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