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包玉刚学校:四两拨千斤的中西融合教育之道

黄秀英纪念图书馆

    “所谓国际教育并不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体系,或者课程。美国有它的体制,英国也有它的特色,其他国家的教育各有所长难以概括。但总体来讲,国际教育可以形容为开放的、多元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索这个世界。”这是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简称包校)创办人苏文骏先生对于国际教育的理解。他正在用这种理解,在包校进行着一场实实在在的教育实验。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是一所由船王包玉刚命名的,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在创办的时候就确定了发展全人教育,传承中国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培养目标。

    因此,他们积极在课本之外,培养学生的思考、学习、沟通和团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强调培养学生作为国人的价值观。为此,包校开创性的把中国的政治和历史课程内容巧妙融入到了国际教育轨道中,并将上海二期课改的教学大纲和动手操作的课堂创造性地融合为一体,成功打造出一所最为中西合璧的新式学校。

中西融合的教育盛宴

    "今日兴学,为明日中国。"包校在建校之初就明确了办学方向,把自己定义为中国文化和先进教育理念融合的一种探索和实验。这种实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程设计。

    因为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的一个载体,想要实现教育改革,第一步就是要做课程改革。和其他国际学校以引进海外办学理念完全不同的是,包校的课程设计是以上海二期课改为基础构建,再融入国际课程和教育方法。在课程设置上,语文是用了人教版内容,数学用了上海课程教材,其它的课程都是在中西融合的基础上,进行了演化,生成了包校特色的版本。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四两拨千斤的中西融合教育之道

从左起:包校校长吴子健,副理事长苏文骏Philip Sohmen

中学部执行校长伍博文博士 Dr Paul Wood

    国际教育进入中国接近20年,课程体系和衍生让中国家长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对于教育本身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国际学校,尤其是做基础教育的双轨制国际学校都在面临一个难题,如何把政府要求的义务教育的必修课执行好,还能让家长愉快的接受。

    在这方面,包校的创办人用自己对中国和世界教育的理解,和中西合璧的原则,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因势利导,而不是变成学生的负担。所以学校对开设的每门课程都会进行提前的分析,比如说历史、政治这一类人文学科,他们的知识点是相通的,但是由于角度不同,有中国的观点,西方观点差异。但是从IB课程的理念来讲,核心尊重和理解本国的文化。

上海包玉刚学校:四两拨千斤的中西融合教育之道

2010年上海世博会“废弃物品”再利用:新西兰馆的楼梯做成的长凳、印度馆的陶罐

    所以在包校把政府的规定政治课,真正融入IB的教学中去,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观点,学会辩证的看西方的分析。

    目前包校具体的实施方法是:把中国学科课程的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考纲全部翻成英语(精品课),和外方校长老师沟通,帮助他们加深对中方课程标准的理解。然后,双方老师先梳理知识共同点,再把中国历史的内容作为材料融入进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分析。

    无论是采用上海教改课程,还是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IB课程,包校所有的实验是为了让孩子建立自己辩证的思维体系。在这个日趋开放的世界,没有可以真正被封锁的信息,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认识真实的自我,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

    苏文骏认为,无论引进何种国际课程,国际教育对包校而言,不过是选择了一种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教授中国传统的课程。

    事实上,国外的教育理念也并不完全都都好。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四两拨千斤的中西融合教育之道

2010年上海世博会“废弃物品”再利用:阿尔萨斯馆的木桌椅

    在国外,小学不分学科的年级制让班主任包办全部课程的授课,在这种情况下,遇到老师强,学生就会学的好;老师弱,学生学习就会遇到问题。在中国的国际学校,这样的问题也存在。所以包校采用学科老师共同备课的方式,让单科中教、外教一起教研,取长补短,开阔思路,从理念到方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沟通、碰撞和头脑风暴,完成包校式课程的输出。

    比如,数学课中有一节课是由外教用英语上。老师共同备课,虽然采用的是上海的课程体系,但在习题的编排当中采用了国际课程,包括作业本纲要和习题。

    英语学科组引进了英语教学分级阅读的方法,根据孩子的阅读的水平和能力划分,对应到图书馆相应级别的图书。英语教师给他推荐比他的等级略微低的书给学生,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和好的读书习惯。而这种分级阅读的方法也经过调研和改造,尝试应用在中文分级阅读上。

    能够实现共同备课,其实并不容易,这需要中外籍老师互相理解。在老师招聘的时候,包校就要求外方教师理解包玉刚学校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感,认可学校开设中国课程的必要性。而对于中方教师来讲,包校除了要求很好的英语能力,还要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课程。

    此外,为了解决师资的问题,包校采用了多维度的教师培训体系:邀请知名老教授组成导师团为学校做教师培训;新教师作为助教配到每个课堂里去,和中教、外教共同上课,提高教学水平;丰富的教研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包校对老师的要求和对学生、家长的要求一样,接纳、学习,并能放下固有的思路和成见。这对于一所创新型的实验学校而言至关重要。而解决教育的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耐心”是做教育的根基,正是足够的“耐心”让包校从100人慢慢招到了今天1000人的规模。

上海包玉刚学校:四两拨千斤的中西融合教育之道

中学部餐厅

    在包校,有一部分课程与考试无关,是全人教育和个性化的一部分。比如科学课。授课人不一定是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可能是某高校实验室真正的科学家,他们和学生共同设计项目,一起执行。包校实验室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和科学家共同完成实验项目的体验,拓展孩子的科学意识,让他们真正爱上科学。

    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源对于做一所真正国际化的学校尤为重要。以包氏家族为创办核心的包校正好具备这个优势。目前,苏文骏先生对于自己在学校的定位就是“杂务工”,除了引进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平时最喜欢做的就是召集一群孩子们聊聊天。

    和很多家族办校的校董不同,苏文骏先生对办教育特别认真,并有自己深入的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为什么是一个应试的体系?其实不是政府觉得应试是最好的,是家长觉得考试成绩是最重要的,家长的理念没有改变,你的教育很难改变。”

    所以在包校,招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属家长面试。家长的理念是否和学校同步,对学校而言至关重要。因为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学生会面对极大挑战。如果家长不能很好的坚持,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掉队,中途放弃。

    为了充分的进行家庭考察,除了家长面试外,包校还花了大量的精力做校园开放日、说明会,邀请家长来学校参观,甚至有专人和家长日常沟通。他们希望在入学之前,家长就对学校的理念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避免只是通过朋友介绍,而在孩子入学之后产生各种“水土不服”。

    学校、家庭和社区是目前国外教育的三个要素。目前社区教育在中国尚未成型,家庭作为学校外重要的教育力量,被学校格外重视起来。德威甚至建立了德威之友的家长社区。而包校选择在上海建校,也是因为看重家长相对开放的大环境。

    包校从教学、师资到家庭认知审核上都非常严格,另一面,对于学生的教育又极大的宽容。有一个故事,学校的校内网络曾经遭遇黑客,当得知黑客是在校的一个同学后,学校进行了批评,但也做了反思,并在校委会讨论之后,为小黑客创造了一个搞研发的空间。此后,在第30届上海科技创新大赛当中,这个学生设计的一个导盲的电子狗获得了一等奖。

    包校开放、兼具包容的教育,让学生在各种科学比赛中斩获了多个奖项。当然,这些奖项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在国际PISA考核中,包校的同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上海包玉刚学校:四两拨千斤的中西融合教育之道

黄秀英纪念图书馆的阅览室

    包校在纵向的学习体系之外,还有一个横向混龄的“学院制”

    小学部春夏秋冬四个学院,每个同学,每个老师不分年级的集合在一起,共同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学院长是由5年级的学生担任的。到每年学期结束的时候,哪个学院分数最高,就可以搞学院派对活动。每个老师都可以给孩子们在平时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打分,分数交给班主任,计入年底的总分之中。

    中学部的学院制以小学部同名制度为蓝本而提出,并加以扩展。 中学部的学院制包含八个大组以容纳中学部众多的学生与教师。八个学院的标志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八种树木:南美的蓝花楹、地中海的雪松、欧洲的枫树、新西兰的贝壳杉、北美的红杉、中国的云杉、非洲的猴面包树以及亚洲的橡树。学院成员由不同年级学生以及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学生在学院之间的各项竞争活动中为自己的学院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包括体育、戏剧以及其他全校范围内的活动。学院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与人交往和交流的更多机会。

    这个学院制实际上是引进了英国寄宿学校的传统,为的是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培养孩子的集体融入感。学院,更多是一个跨学科和领域的一个组织。这也是完善包校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中国的国际化教育,每所成功的学校都有它基因背书。包校所展现的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各国优秀教育理念的兼容并包,充分体现了包玉刚家族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度理解。

上海包玉刚学校:四两拨千斤的中西融合教育之道

杨振宁学习中心入口

    30年前,包玉刚先生捐助了中国的很多高等教育项目,30年后,启动做了一所最具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学校,基础教育成为家族教育事业的核心。

    苏文骏认为,条件优越的中国家庭,更应该注重品德教育。很多家庭没有意识到,一个不爱祖国的人,不可能具备全球意识。所以,今天包玉刚家族在上海做这样一所实验学校,用全球最优质的教育方法,刚柔并济的培养策略打造了一场中西融合的教育盛宴。希望再过20年、30年,当学生们成长起来,可以向全世界展示包玉刚实验学校一流的“全人教育”培养的成果。这种成功,不仅只是进入名校,还有在各个领域创造出类拔萃的成就,怒放属于自己的人生。(腾讯 花一朵)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四两拨千斤的中西融合教育之道

包陪慧游泳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