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对于全世界的运动员来说,象征着无上的荣耀。随着职业搏击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奥运选手走上了职业搏击擂台。昆仑决赛场上,散打奥运冠军蔡良婵“约架”播求,一时间成为拳坛热点。此后蔡良婵先与播求队友帕桑猜过招,凭借点数拿下比赛,不过这场胜利似乎并不能令大家满意,赛后部分拳迷认为蔡良婵的能力还不足以对战播求,而蔡良婵本人也表示将进一步适应职业赛事规则,“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平心而论,帕桑猜曾战胜过“黑色猛兽”维克多和“格斗大物”佐藤嘉洋,实力不俗,蔡良婵在首场自由搏击赛事中能以点数胜出实属不易,赛后的很多质疑正是来自于“奥运冠军”这个头衔带来的光环。

奥运冠军与职业搏击王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距离?

拳击:邹市明冲击金腰带之路

2013年1月23日,两届奥运会金牌得主邹市明宣布进军职业拳坛,希望实现儿时的梦想——赢得职业拳王金腰带。不过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邹市明始终在质疑声中挣扎,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他在职业拳坛起步时就磕磕碰碰。2013年10月,邹市明跟随帕奎奥一起训练 ,早上海边跑10公里的40分钟训练中,邹市明始终跟不上帕奎奥的步伐,他才明白自己与职业拳王之间的差距。

体能的差距还是一方面,邹市明的“海盗式”打法只适合业余得点的赛事,缺乏重击和KO 能力,一度被职业拳台所诟病。他甚至沮丧地承认,自己是职业拳坛的菜鸟,下意识的动作“是我10多年的肌肉记忆,一个比赛的方式”。在痛定思痛之后,邹市明努力转变了自己的打法,但在2015年3月7日第一次挑战IBF世界112磅头衔的比赛中,他还是没有能把握住机会,与金腰带失之交臂。

如今邹市明依旧在努力,但他的奥运光环在职业拳台已经不再。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日本作为职业拳击强国,诞生过多位世界冠军,但日本历史上的两名奥运拳击冠军转战职业拳坛之后,都没能染指职业拳击的世界头衔。

MMA:奥运柔道冠军的失落

MMA 赛场上,也不缺少奥运冠军的身影。1986年出生的石井慧被认为是日本格斗界的“救世主”,石井慧以柔道五段的实力夺得北京奥运会的男子柔道100kg级以上金牌,08年11月3日他正式宣布隐退,进军MMA擂台。2009年他往返日本、巴西、美国等地埋头苦练MMA技术,高调准备了一年多,媒体更毫不忌讳地用上了“救世主”的名号。

可惜被寄予厚望的石井慧在赛场上却没有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状态,在与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78公斤柔道冠军吉田秀彦的新老两代柔道王战斗中,石井慧最终判定落败,“救世主”神话破灭。石井慧认识到MMA 和奥运柔道是完全不同的两项运动,自己曾经的技术优势在另一种规则下荡然无存。

奥运冠军转型的困局

奥运冠军原本是竞争最激烈、含金量最高的竞技体育赛事,其淘汰规则也是最残酷的,为何奥运冠军跨界职业赛场并不容易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规则差异——奥运赛事与职业赛事的目的性不同,在规则上有明显的差异。比如职业搏击的减分制和奥运的得点制完全是相反的规则,对于规则的适应性是拳手面对的第一层障碍。

2.身体适应性——成为奥运冠军意味着上万小时的努力,越是成就高的运动员,对于特定规则下身体肌肉的适应性和完成度越高,换句话说他们的身体已经高度适应了奥运规则赛事,在转换到职业赛事时,不仅是技战术和头脑意识的改变,更难的是身体记忆的再次改造。

3.成长时间有限——由于奥运冠军的光环,人们对他们的期待值更高,留给他们成长的时间更少。按理说进入全新的竞技领域,即便是奥运冠军也得从头开始适应。要成就一个拳王,在天赋有保证的情况下也需要3年以上——几十场比赛的积累和磨练,但对于奥运冠军来说,人们的耐心往往会少得多。这也是邹市明的比赛等级提升速度已经多次创下历史记录,但人们依旧觉得他进步太慢的原因所在。

同理,在对于自由搏击的适应度上,散打奥运冠军蔡良蝉已经表现得非常不错,但与拳迷的心理期待依旧存在落差。在昆仑决擂台上,蔡良蝉并不会急于去和播求死磕,而是遵循科学规律,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提升自己,适应规则。相信他最终会让我们看到,一位散打奥运冠军在自由搏击擂台上是如何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