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对目前的我国经济研判有通胀与通缩的分歧,是因为通缩的判断标准。根据严格的通缩定义,通缩通常指一国的CPI涨幅小于零,根据这个定义,我国现在并不存在通缩。但问题在于,这个逻辑说服力不够。目前的PPI涨幅不就远小于零么?

    在很多机构预计CPI将迎来2.0时代之时,9、10月CPI涨幅连续两月回落,10月更逼近1%,“通缩”似乎又在逼近。在此背景下,各方纷纷调低了对2016年CPI的预测,那么中国目前通缩了吗?判断标准是什么?未来几年会发生严重通缩吗?未来的通胀形式意味着什么样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取向?大水漫灌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有可能实施吗?

    之所以对目前的我国经济研判有通胀与通缩的分歧,笔者认为是因为通缩的判断标准。根据严格的通缩定义,通缩通常指一国的CPI涨幅小于零,根据这个定义,我国现在并不存在通缩。但是,这个逻辑说服力不够。有人会说目前的PPI涨幅就远小于零呀,很多工业出厂品价格在下跌,很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下跌。那么到底判断一国是否通缩的标准是什么?

    物价高低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物价高低反映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关系。当总需求高于潜在经济增速时,说明经济过热,反之,经济过冷。从这个角度说,笔者认为如果一个价格指标能反映一国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矛盾关系,那就可以作为判断通缩的衡量指标。

    那么,PPI可作为衡量通缩的指标吗?由于全球贸易发展和贸易壁垒降低,工业品更多表现为“可贸易品”,满足“一价定律”,全球工业品有着一样的价格。分析工业品价格走势需根据全球的经济形势来判断。如果中国对某一种工业品需求上升,其他国家需求下降,那中国需求的上升并不会导致这种工业品价格上涨。此外,由于美国是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中心,美元是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货币,美元升贬值也决定着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因此, PPI价格走势更多反映的是全球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及对美元走势的反馈,而不仅是中国经济的冷热。

    此外,PPI还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这个也不能作为总需求总供给判断的指标。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占比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占比逐渐上升,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将迎来衰退阶段,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共同调整导致了这些产业价格下跌,这种变化趋势是不可逆的。因此,从宏观政策含义的角度讲,PPI也不能作为判断通缩的衡量指标。

    在CPI的一篮子消费品中有部分商品也是“可贸易品”,同样不能反映经济冷热,能源最为典型。由于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而国际油价由全球经济、石油供给和美元指数等因素共同决定,油价涨跌并不能反映中国国内需求的变动。由于在影响食品价格的因素中,需求相对稳定,供给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仅用食品价格来判断总需求也存在缺陷。基于此,笔者认为,剔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可作为判断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关系的衡量指标。

    看9月CPI,核心CPI(剔除食品和能源)为1.6%,食品CPI为2.7%,导致中国核心CPI小于2%的主要原因是能源价格的下跌。如仅剔除能源,那CPI在2.0%左右,而且核心CPI在3至8月由1.46%攀升至1.70%。5至8月,核心CPI一直维持在1.6%-1.7%之间,绝对通胀水平不能算低。我国的总需求增速总体上高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这才能导致核心CPI攀升。因此,现在的CPI数据,并没能说明我国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虽然部分产业存在产能过剩,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并不仅是因为总需求收缩。

    如果核心CPI大幅下跌,那我国将面临严重通缩。未来5年会出现这种情形吗?决定物价走势的根本还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价格水平本身只是温度计。从总需求来看,根据“十三五”规划,未来5年我国将保持6.5%以上的GDP增速,这意味着总需求仍会以较快速度增长。由于经济增速在下行阶段,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货币供给量有利于物价保持稳定。从总供给来看,我国资本积累速度趋于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也在逐渐下降,技术进步由模仿引进逐渐过渡到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的难度远大于模仿引进,这决定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将会下降,由此可见,未来供给端增速会有所下降。

    概括起来,中高速增长、货币供给的宽松和总供给增速不断趋缓,将会保证我国的物价水平维持稳定增长,发生严重通缩的可能性较小。

    在经济增速减缓的大背景下,明年的CPI涨幅应该依然比较温和,但由于油价已见底,同比跌幅将会大幅收窄,而且明年GDP放缓的程度非常有限,因此明年CPI的涨幅会与今年持平,或略高于今年,在1.6%-1.8%之间。从节奏上看,明年CPI或是呈“V”型走势,即年初和年尾高,年中低,不会造成宏观政策大幅波动。

    从目前的核心CPI来看,我国的总需求仍保持稳定增速。再从就业情况来看,今年1至9月我国调查失业率一直维持在5.1%-5.2%之间,并没有大幅攀升迹象。因此,货币和财政政策没有必要大规模强刺激。由于经济增速仍在下降通道中,财政和货币政策仍需保持“适度宽松”,给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由此,产业政策也仍然要基于“调结构”的主线,以市场为主导,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再说财政大刺激,量化宽松之类政策的操作的可能性。通常,货币和财政政策大水漫灌有几个前提条件:第一,总需求大幅缩水,经济严重低迷;第二,失业率有不断攀升的迹象;第三,核心CPI大幅下跌。很清楚,看我国目前的经济数据,这几个条件都不满足。即使GDP增速低于6.5%,需要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规模和力度也会很有限。从刚出炉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央行已意识到过于宽松的货币环境不利于市场出清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目前货币和财政政策大水漫灌的可能性可以排除。